老夫独闯东欧八国之五--华沙篇

已经是国人的旅游热点了,不像前些天去过的波罗的海三小国首都,转了几天几乎没见到过“同胞”。与塔林、里加、维尔纽斯相比,华沙应当是个大城市了。看华沙的景点不能不了解一下的历史,因为这是一座二战中被夷为平地的浴火重生之城。

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波兰都是东欧的大国之一。简单的浏览了一下波兰的历史,用“灾难深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1772年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前,波兰国家已经存在了800多年。

下图:坐落在皇家的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圆柱(Kolumna ZygmuntaIII Wazy)

下图:这个圆柱纪念碑是纪念1573年将波兰首都由迁到华沙的国王西吉斯蒙德,这一决定也极大促进了波兰达到全盛时期的进程。(自我感觉拍照的水平还可以吧!不过天气也很架势,万里无云。)

然而也就是经过1772-1795年的三次瓜分,波兰亡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 尽管拿破仑在1805年期间一系列辉煌的战役中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波兰人相信他们找到了解放者。1809年拿破仑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作为法兰西的一个卫星国。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还是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公国,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其他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搞了半天还是亡国奴。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8月29日,列宁的苏联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彻底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国家。

可是好景又不长,二战爆发,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1940年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直到二战结束,按照波茨坦公告等战后的公约,波兰才算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独立。

华沙的主要景点都集中在从华沙起义纪念馆(The Warsaw Uprising Monument)所在的“新城”(Nowe Miasto,其实也不是现代意义的新华沙城区,而是旅游指南所称的靠近“老城”的,相对晚了几十年建成的城区)开始,步行到对面的波兰战场教堂,然后到居里夫人纪念馆--“老城”碉堡--“老城”集市广场--皇家城堡--西吉斯蒙德三世圆柱--圣安妮教堂--沿着克拉科夫郊区大道--亚当.米凯维茨雕像----华沙大学--沿着新世界大道----哥白尼铜像及波兰科学院--肖邦博物馆;一路向南走来,浏览无余。

当然多数旅游指南是以中央火车站出来,向东走约10分钟路程到市中心新世界大街开始,一路向北的同样行程。也有一些景点不在这条路上,必须乘车前往。

下图:华沙起义纪念馆, 出于对历史、战争、军旅的兴趣,我的行程是打的到这里,然后开始一天的行程,一路按图索骥走回宾馆(就在中央火车站附近)。

二战时的1939年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在纳粹铁蹄下的华沙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华沙有两处“起义纪念馆”,这里是纪念1944年的一次起义;另一处是纪念1943年犹太人聚集区的一次起义。

二战到了1944年8月,战局发生改变,苏联红军兵临城下打到了华沙的维斯瓦河东岸区域,这时在英国的流亡波兰政府为了在新生的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动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斗。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城市,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也有资料说是华沙军民为了里因外和,策应苏联红军的进攻而起义,却没有得到苏军的有效回应。一些资料信息混乱,苏军也没搞清楚华沙城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前线的指挥官得不到莫斯科的指令,而保持观望,等到进攻的命令下达时,起义已经被德军镇压了。苏军先头部队已经攻进华沙又退回维斯瓦河东岸。

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外援无望的波兰起义军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也不去集中营,所以拼死抵抗纳粹德国军队。

起义军雕像对面的波兰战场教堂身影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世界各国军人的座右铭啊!作为老兵深有感触。

二战结束时,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下图:位于华沙起义纪念馆广场对面的波兰战场教堂,记录着波兰惨烈的战争史,这里是波兰军人做礼拜的地方。我虽不信教,却是个老兵,似乎感受到了军人的精神归宿,而肃然起敬。

历经磨难的波兰在近代对人类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它孕育出几位享誉世界的精英名人如:早年科学界的泰斗-哥白尼、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音乐家-肖邦、诗人-亚当米凯维兹和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下图:位于新城与老城堡之间Freta大街上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居里夫人博物馆陈列她和丈夫一起从事化学研究的照片和实物。居里夫人是出生在华沙却是唯一一位非法国出生,而骨灰被允许葬入法国国家陵墓(先贤祠Pantheon)的人。她是巴黎索邦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唯一一位在化学和物理两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在居里夫人博物馆的这条大街上还有两座教堂,分别是圣灵大教堂和圣杰克教堂。这条大街一头连着新城中心广场,一头通向老城堡,之间的距离也就几百米吧。

下图:新城和圣卡西米尔教堂。与老城的集市广场相比,这里要冷清的多。

上图:通向老城的Freta大街,右边是圣灵教堂,左边是圣杰克教堂。

下图:圣杰克教堂

下图:老城堡

老城堡是华沙古城的标志,登上城堡一览古城秋色。

建城三百周年纪念时恢复重建了这座城堡。

上图:老城堡对面的圣灵大教堂

下图:老城的中心集市广场的人鱼塑像(Pomniki Syreny)。这是华沙城的象征,传说远古时一位叫Wars的渔夫在维斯瓦河边捕了一条美人鱼,他给迷人的美人鱼取名Zawa并且带回了家,后来他答应了美人鱼的要求放还维斯瓦河,人鱼变成一位美女Zawa嫁给了渔夫。然而就在她们居住维斯瓦河边逐渐繁华起来,他们的名字就成为城市的名称(波兰文Warszawa)--华沙。

华沙的市徽也是美人鱼塑像,美人鱼背后的十几座并排的建筑是华沙博物馆;

下图:位于老城广场附近的两座教堂

上图:圣母大教堂

下图:圣约翰殉难施洗礼大教堂

下图:皇家城堡博物馆,里面收藏了许多皇家珍品和波兰仅存的几幅伦勃朗的画作。

下图的皇家城堡广场,这里是华沙人应以为豪的城市中心,也是休闲娱乐的地方。

据资料介绍这里是波兰年青人约会、聚会的必选之地;

皇家城堡广场沿克拉科夫郊区大街(也有称皇家大道)一路向南, 首先看见的是圣安妮教堂。

克拉科夫郊区大街是华沙最重要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的场所,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政治文化中心都在这个大街和与其连接的新世界大街上。

继续沿克拉科夫郊区大街前行,左边有一个花园,坐落着波兰著名爱国诗人-亚当米开维茨塑像。亚当米开维茨塑像在波兰克拉科夫市中心广场也有,前些天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圣安妮教堂旁边也有一座。

波兰总统府(The Presidential Palace)就在这条大街上;原来是一座建于1643年波兰立陶宛大公的宫殿,二战时是德国占领军的总部;二战后被称为“国家宫”,曾经在这里签署了华沙条约;1989年开始民主化进程的著名的“波兰圆桌会议”地方;1994年开始这里成为波兰总统府,但是据说总统们并不住在这里,只是象征意义的总统府。

下图:总统府院内的照片显示1980年开始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震动了波兰政局,同时影响着的东欧共产党阵营;另一幅照片是1989年议会选举获胜的团结工会代表马佐维耶茨基。

据文献:1989年2月4日,酝酿已久的“圆桌会议”终于在“国家宫”召开。这是一次在波兰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它对波兰政治制度的转变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议的两主席由代表执政当局的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内务部长基什查克将军和代表反动派的尚未“重新合法化”的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担任,并轮流主持全体大会。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讨论,4月6日“圆桌会议”以执政当局作出重大让步而宣告结束,会议通过了《关于工会多元化问题的立场》、《关于社会和经济政策及体制改革问题的立场》等文件。其主要内容是:团结工会将重新合法化,一个工厂可以同时存在几个工会组织;议会由—院制改成两院制,即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院仍设460个席位,执政当局占65%,其余35%的席位由自由选举产生;参议院设100个席位,全部通过自由选举产生;国家设总统,由执政当局选派候选人,经众、参两院组成国民大会共同投票选举产生。

1989年6月4日,这又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性质的日子。波兰举行议会大选,结果团结工会大获全胜,执政联盟遭到惨败。在众议院选举中,35%自由选举的席位全部被团结工会人士所获得,参议院100个自由选举的席位也全部由团结工会和反对派人士获得。

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受命组阁,成为战后第一位非共产党员的总理。1990年12月,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当选为波兰总统,团结工会踏上执政道路。

总统府再往前行是华沙大学,其间的圣约瑟夫教堂门前的看板上张贴着政治或者是宗教慈善招贴画;全是波兰文,看不懂只是猜吧。这条大街是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在西方上层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华沙大学是波兰的最高学府,可是正对着大街的校门不怎么气派,却是巴洛克风格的,学校成立于1816年,其历史仅次于克拉科夫大学。

华沙大学再向前的右手是圣十字教堂。下图:圣十字教堂

教堂规模不大,但是在华沙很重要,波兰最伟大钢琴家肖邦的心脏存葬于教堂的墙壁中。

圣十字教堂的斜对面是波兰国家科学院,波兰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坐像立于门前。这位15世纪的科学家白天的身份是神父,晚上则致力于星像学天文研究,他提出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公转的理论,奠定了人类天文科学的基础。

走到这里,这条华沙最有名的“皇家大道”的第一段-克拉科夫郊区大街就走完了,连接着的是新世界大街,主要是世界品牌的商业门店;但是必须往前走,因为华沙最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肖邦博物馆就在新世界大街第二个街区的左拐处不远地方。

肖邦用过的钢琴曲谱

肖邦博物馆既有音乐家的陈品,也有现代化声电设备,许多音乐爱好者在馆里席地而坐凝听音乐。参观了肖邦博物馆,沿着新世界大街继续南行来到华沙市中心的,贯穿市区东西的最重要的大街--耶路撒冷大街;如果有时间可以横跨大街继续向南走,前边还有几个重要的景点如皇家、肖邦纪念塑像、国会宫、以及号称波兰凡尔赛的“维拉努夫宫”。我没有继续往南走,主要是前面的景点停留时间太长,加上一路走来也有些累了,留作下次吧。

波兰人对法国是有特殊感情的,前面提到拿破仑曾经在19世纪初短暂复辟波兰王国;二战期间波兰流亡政府跟戴高乐组织的法国军团都在英国,共同抵抗法西斯德国的入侵,结下深厚的感情。

下图:在华沙最中心街口一座戴高乐雕像。一身戎装,头戴军帽,阔步向前的戴高乐将军的铜像,我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爱丽舍宫门前见过,估计这是波兰人仿照的。

当我步行来到新世界大街和耶路撒冷大街路口时,远看去似曾相识,还以为是纪念某位波兰英雄了,走近一看铭文“Charlcs de Gaulle",说明戴高乐在波兰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下图:十字路口另一座描写二战题材的塑像

沿着耶路撒冷大街向西走,来到华沙中心车站以及地标性建筑--华沙科学文化宫。一看这个建筑就联想起上海人民广场不远处的上海展览馆,最初叫“中苏友好大厦”,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项目;华沙科学文化宫这个大厦至今号称波兰最高建筑(237米),也是苏联人的杰作;波兰人也称为“斯大林的礼物”。

下图:华沙中央车站(长途列车、地铁、公交都在一起)

下图:车站一侧的下榻酒店和科学文化馆

简单的晚餐--波兰油煎饺子

酒店的早餐

为图方便选择了中央车站旁的美居酒店

Mercure Warszawa Centrum(华沙中心美居酒店)

Złota 48/54
Sródmiescie
Warszawa, 00-120
POLAND

+48226973999

H3385-sl@accor.com

跟我们国家一样,二战后的共产党国家道路曲折蜿蜒;但是波兰发生的事件对于东欧乃至世界的影响,至今不能抹去。以下是百度历史中的描述,引用以下: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哥穆尔卡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年)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发生罢工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价导致群众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1980年10月,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在波兰成立,莱赫·瓦文萨当选为团结工会领导人。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

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

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88人遇难。

(系列游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