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叶看京都


有人说,想看唐朝的中国,要去的。地大物博的中国一贯搞的是推翻和重建,而资源有限的邻国日本却习惯于传承和发展。贞观之治把中国推向最伟大的盛世,却在经历了近两百年来三次不堪回首的大型文化断层运动以后,彻底不复存在。京都却反而把唐宋年代的文化遗产保存传承,并发展为今天自己的文化氛围。

每年到了三月份,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开始对日本的樱花鸡躁起来,既想去又怕去,那段时间日本的旅馆价格翻番,诸多的景点人满为患。关西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京都接待能力比大阪要小很多,住宿难求,城市拥挤。红叶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虽然也是游客众多,却不至于一房难求。除了樱花季和红叶季,京都依然是那个京都,在厚重的古典文化氛围里透射出当代社会的活力。

之前曾经在和大阪都走访过三两天,总觉得大城市喧嚣,并不那么找得到旧日的日本,以及古代中国的痕迹。而京都是我期待找这些感觉的地方,不仅限于春赏樱花秋赏枫,也更多去拍摄平日的京都,生活的京都,百姓的京都。

【主要景观列举】

京都的主要景点分布在东山区(东部)和区(西部),细致的分却可以分到大约七八块地方,主要亮点如下:

1. 岚山地区:(樱花)、、(枫叶)、(枫叶)、、保津峡(小火车和游船)。交通:JR线-岚山嵯峨野站,或岚山电铁。

2. 地区:清水寺(樱花+枫叶)、、(樱花+枫叶)、、以及很多具有京都旧日足迹的街道,如圆山公园附近二年坂等街道,四条附近的等街道,沿线的高濑川和木屋町通街道。交通:地铁东西线东山站到阪急电车四条河源町站之间的广大地区。

3. 地区:南禅寺(樱花+枫叶)、(枫叶)、蹴上铁道(樱花)、慈照寺()。交通:地铁东西线蹴上站。

4. 伏见地区:伏见稻荷大社、。交通:地铁东西线醍醐站、JR线伏见站。

5. 地区:金阁寺、、。交通:岚山电铁仁和寺站。

6. 京都站地区:京都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看点的建筑,周围有、(JR线的东福寺站)。这个地区我会重点介绍住宿,住在京都站周围是游遍京都最合适的居住场所。

7. :单独景点,虽然属于岚山地区,但和岚山主要景区相距很远,需要提前预约的著名世界遗产项目。交通:公共汽车。

8. 奈良地区:文化古迹非常丰富的地区,和京都行政区划是平级的,值得花3天时间仔细游览。主要景点:、、、。从京都到奈良的交通,JR或者近铁都可以乘坐,非常便捷。

9. 吉野山:也是单独的行政区域,主要是春季赏樱,漫山遍野的山樱是全日本最美。交通会在后面详细解说。


【不同季节的三套线路指南】

樱花季和红叶季,到京都的玩法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有樱花却没有红叶,有些地方有红叶却没有樱花,有些地方啥也没有,却是必去造访之地。我在此给大家介绍三套方案,分别用于樱花季,红叶季,平常季。虽然我自己走了两次加起来有15天,考虑到很多人的时间因素,我都采用5个完整天的行程推荐。每天都是独立的行程,前后都可以调整。到的那天和走的那天,我都没有计算在内。如果你头一天到得早,可以逛京都站附近或者祗园附近,如果你最后一天走得晚,可以顺道去大阪购物。


A) 樱花季

D1. 岚山全天,岚山嵯峨野小火车建议乘坐,寺庙重点龙寺,时间充裕的话乘坐岚山电铁到仁和,去看仁和寺的御室樱。春天的金阁寺啥也没有。

D2. 醍醐寺和伏见稻荷大社,稻荷大社是一线景点,最具有京都风情,虽然樱花和红叶都不见长,却是必去。醍醐寺的樱花和红叶都好,离稻荷大社不远,可以一起去。但这两个同一天走,强度有些大,怕辛苦的可以分到两天。

D3. 东山地区,那些小路颇有古代中国的神韵,圆山公园是免费开放的赏樱花处,周围的寺院非常多,绝对看不完,建议去清水寺稍微看看,而知恩院值得爬一下。

D4. 东山地区,地铁的蹴上站有一段倾斜的铁轨,旁边的樱花很漂亮,是拍摄人像的好地方。这里的旁边是南禅寺和,也有游船项目,可以参加。

D5. 搭乘JR奈良线,1小时的车程,去奈良做个一日游,看看公园的鹿,访一下东大寺和春日大社。樱花季的春日大社还是挺热闹的。

上述任何一天的晚上,走可以去高濑川赏夜樱,美轮美奂。


B) 红叶季

D1. 岚山全天,嵯峨野小火车建议乘坐,寺庙重点常寂光寺和大河内山庄,龙寺的红叶不如它自己的樱花季漂亮。时间充裕的话搭乘岚山电铁到仁和,但这次不去仁和寺了,去金阁寺,这里的秋天美丽。

D2. 醍醐寺和伏见稻荷大社,和A计划中一致,但醍醐寺的樱花主要在珍宝馆,红叶主要在伽蓝。

D3. 同A计划,清水寺是樱花和红叶都好的地方,但花季都是人多的时候,只宜略看,宁可在知恩院或者高台寺多花一些时间。

D4. 南禅寺地区,蹴上铁道已经没东西了,但是永观堂的红叶非常好,夜枫最有名但人多得不值得。建议早上一开门的时候,去永观堂赏红叶。南禅寺里面的南禅院值得进去看。

D5. 同A,奈良总是值得一天的时间。


C) 平常季

D1. 不再建议岚山嵯峨野了,换一个冷门的寺庙,西芳寺,需要提前预约,门票也贵。但喜欢西芳寺的游客,必是深爱京都到了一定程度了。西芳寺的时间你自己决定不了,一般是在预约的时候,寺里给你一个时间,你到时候去。这个时间前后你就得自己灵活调整。西芳寺的另外半天,就去四条通那里走走锦市场吧。

D2. 伏见稻荷大社,宽松行程。非花季的时候,醍醐寺就可以不去了。如果你正好5月份去,就从JR站伏见乘多一站去宇治,看凤凰堂,那里有全日本最美的紫藤。平季的时候你便可以在东山多花一天半天的时间了,人少了的东山非常有味道。

D3. 同AB的东山行程,可以走更慢,可以仔细看清水寺,高台寺,知恩院等等。

D4. 南禅寺地区没有了樱花和红叶,就会差很多,这一天还是在南禅寺地区,但景点的选择可以变为平安神宫,银阁寺,。沿着鸭川走走会非常有感觉。

D5. 奈良的一天永不放弃。

【交通攻略】

上海到大阪,正常的往返机票是2000块钱左右,淡季或者订得早,肯定还能更便宜。

大阪关西机场到京都的最便捷方式是JR Haruka,用护照登记购买,同时他会给你一个ICOKA的地铁交通卡,含一些费用,用完了你自己到地铁买票机器上面充值。

日本的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拥有非常完备的公交体系,尤其是火车系统,让我们先看看京都的地铁系统。京都只有两条地下铁,东西线Tozai和乌丸线Kamasura,换乘站叫做四条乌丸,是四条通和乌丸通两条主干道的交口。

主要的站点如下:

京都站:是乌丸线的一个站,这里可以换乘所有的JR线,近铁线,新干线等。

东山站:东西线上的站,可以去东山各个景点,知恩院,圆山公园,高台寺等。

蹴上站:离东山一站路,可以去南禅寺、永观堂。

醍醐站:东西线上的站,去醍醐寺。

四条站:乌丸线上的站,去四条通购物最便捷的点。

京都建议首选住京都站附近,次选住四条通河源町附近(靠近祗园)。


【一】京都站 (含交通,住宿与美食攻略)

如果有人问我一个宽泛的问题,京都该怎么玩?我简单的答案就是,住在京都站,然后地铁或者JR去各处景点。我说住在京都站,当然不是让你睡在车站的长椅上,京都站附近有非常多的住宿,可以是高档的奢华的,也可以是中档的商务的,自然也有普通的廉价的。


(京都站并排十几条铁轨,你很容易在这里的人群中迷失)

在国内我们的观念可能会觉得铁路宾馆一般都是招待所等级,在日本则完全不同,日本的铁路宾馆很多都是四星级,就像日本的航空公司旗下宾馆ANA和JAL的很多都是五星级一样。京都站附近我们可以看到近铁宾馆Kintetsu的,以及京阪Keihan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住宿。我这次住过Hotel Keihan Kyoto(京阪京都酒店)就非常好,对于日本旅馆的卫生条件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疑虑,这家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极其丰盛的早餐。日本人的和式早餐经常都是一大早就吃煎鱼,其实我一直吃不惯,西式早餐或许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Keihan的西式早餐自助,种类丰富,包括了西式风格的培根和煎蛋,也包括了日式风格的荞面和菓子,你喜欢吃中式的米粥和包子,也有。这是我住宿过早餐最佳的日本酒店,一天的房费在150美金以下。早餐切记要早点去,不是怕被吃完了,而是每个人都吃得很久,你要排队等位。

携程酒店链接:

原本很想几天都住在Keihan,但由于这次订房的时间只有提前了四五天,红叶季旅馆紧张,实在订不到。我又换到了另外一家旅馆,叫做松本旅馆。从京都站站厅出来直接往北望去,就可以看到松本旅馆的大招牌,比京阪还要近(京阪是在车站南面)。松本是一家传统的日式旅馆,从大门和前台到服务人员都不是那么全球化的感觉。接待人员都是男的,内勤人员才有女的。很多日本的旅馆目前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钥匙开门,而没有采用门卡,Keihan和松本都是。你出门的时候要把钥匙交给前台,回来的时候问他拿,而那些服务员,确切的说更接近于管家,经常在看到你一次之后便会记得你是住哪间房间的,让你很放心地相信不会有别人冒充你拿了钥匙进去。

携程酒店链接:

住松本是让你体验传统日式旅馆的一个很好机会,房间有日式和西式两种可选,但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尝试日式的榻榻米房。日式房,也叫和式房,最大的好处就是家具省地方,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没有了床架,其他家具也都配备最小格式,人的活动空间反而空出来了。房间也都配备了标准的卫生和冲淋,但我一次都没有使用房间里的淋浴,而是每天都去他们地下室的公共浴室。日本人喜欢泡汤,无论是温泉,还是普通的热水,泡澡是日本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公共浴室都非常干净和舒适。松本的地下室有4间浴室,2男2女,每间都基本可以容纳4-5个人,而我除了一次遇到两个客人之外,其余几次都没人,水质的干净也是可想而知。每晚80多美金的住宿,可以享有独立的超级大浴室,是不是很值?


(晚上回来的时候下着大雨,但小小的门厅老式的前台,还是让人感到很温暖)

我这里推荐两家都是非常适合独自旅行的客人,至于家庭出游或者预算更加宽裕的,我另外推荐京都站南,近铁大门对过的New Miyako新都酒店,这是一家一线酒店,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的花园饭店,房间很大,价格自然也是贵出不少。

携程酒店链接:

京都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看头的,时代感极强的建筑,始建于1991年。在京都站开始建设的时候,矗立在其身边的已经高高在列。当时有两套设计方案候选,一套古典一套现代,最终是现代版本的设计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付诸建设。京都站建成后,即成为了一座现代主义的巨大城市,钢架结构、玻璃幕墙、自动扶梯是建筑的主旋律。大楼的两个侧翼都有11层楼,酒店、食街、百货公司以及很多娱乐项目尽在其中,还有两层地下楼层直接接驳地铁。对于吃货们而言,名气最大的很可能是9楼的拉面小路,因为我每次去都见到摩肩接踵人满为患。


(钢架穹顶)


(九层楼,连接东西两塔的空中走廊)


(挑高中庭里的巨型圣诞树)


(昨天的这里坐满了人,今天下雨而空了,却发现原来地面上的灯,居然画出圣诞树的形状)


(拉面小路一角)

京都的拉面其实并不好吃,正宗的京都拉面非常咸,面汤基本就是咸酱。我实在想不出京都有哪些地缘因素导致他们喜欢吃这么咸的东西。包括一风堂等正宗的日式拉面店,在日本以及开在中国的店,无论味噌款的还是酱油款的,都是很咸。但乌冬面和荞麦面又是以淡为主,配汤都是清汤,我觉得清淡倒是和我认知的日本料理比较融合。


(天桥长廊上,俯瞰雨中的京都夜景)


(倦了,调散对焦,只留些许朦胧的光影,让人穿越到另一个久远的年代)

高层我只是去看看,吃了两次太咸的拉面便决定之后都吃饭了。1层楼一边是近铁商城,一边是京都站自己经营的食街,都有很多定食套餐,价格真心不贵。所有我吃过的经营米饭定食的人家,米饭都做得比中国餐馆的米饭要好得多。在国内,饭店里菜是点单的,饭是送的,让服务员打一碗饭来,基本都是大碗吃不完。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度,对于粮食的珍惜早已司空见惯,米饭不是为了让你少吃点菜省点钱用的,而是让你品味美食的一部分。定食的米饭一般只有一两,你吃完了可以续,不用加钱,这样也就没人会叫了半斤米饭然后剩下三两浪费了。忘却数量,回归品质,日本的米好,烧饭的功夫也好,米饭不会夹生,也不会烂掉,糯糯的晶莹剔透,哪怕没有菜,我觉得我都吃得下去一碗白饭。中国是稻米的原产地,饭是中国人每天的主食,到了今天,每家人家条件改善,还有很多人把自己叫做“吃货”每天吃饭店,却不能吃到优质的米饭,真是蛮感叹的。京都站那么多亲民价格的餐馆,定食基本都是1000多块日元,好点的也在2000之下,也就是说再高档的定食套餐,也不超过100块钱人民币。顺便说了,餐厅氛围还都不是大食代的氛围,大约是必胜客的级别吧。


(这家店吃了好几次,还有加松茸煮出来的饭,特别香)

京都被定都平安京至今已经有1200年历史了,虽然今天的京都已经不再是日本的首都,但它却实实在在是日本历史文化的中心,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在19世纪日本的首都从京都搬到东京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京都应该并没有经历太多的巨变,至少从市民的生活方面来看,在我看到“锦市场四百年”的旗帜时,我猜测应该是这样的。

当你想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景点虽然也需要去看,却不如看市场来得那么有趣。在四条通和乌丸通的路口,沿着乌丸通往北走,第一条平行于四条通的小马路叫做锦小路通。当你看到这个锦字,就会知道锦市场一定在这里附近。沿着锦小路通往东,也就是河源町的方向走,过一会儿就会看到锦市场的入口旗帜。我知道锦市场是一个地标式的集贸市场,以水产和生鲜食品起家,但着实没想到它的历史已经有400年了,据说设立于天正年间,作为江户时代生鲜食品批发地“锦之店”而闻名。以锦市场为核心,这周围的好几条小马路都是非常兴旺的服装和小商品集市街,还有很多的日本小吃。

(腌渍酱菜是锦市场早年最盛产的内容,很多日本酱菜现在久光也有得卖,但散装的货更新鲜传统淳朴)

(这玩意儿是所有日本酱菜里我最喜欢的一种,从小就吃这个)

(烤鱼和串儿,现烤现吃的,很多人走一圈锦市场,就解决一顿饭了,而且把特色小吃都吃到了,至于比较实惠的怀石,附近应该有,我没找到)

锦市场中间的街角,这家人家很火爆,估计不错)

(这个老师傅的鳗鱼店生意也好)

锦市场开始兴旺的时候,是卖这玩意儿的,现在则是吃的用的都卖,化妆品也有,旁边一个新开的大市场叫新京极,是服装百货小商品市场)

(这是Wasabi,山葵,我买了一个回来种,对咯,是回来种,不是回来吃掉啊!要600日元一棵呢)

沿着鸭川和四条大桥的两边,既有最时尚的四条乌丸百货公司集群,又有最古老最怀旧的京都市民文化,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从祗园到锦市场,从鸭川到木屋町通,这里能让你找到“最京都”的感受。

走过很多地方,其实一直还是蛮喜欢火车的,有旅行感,或许我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喜欢守时的家伙。在了京都站附近,就也整天晃悠拍拍铁轨和火车,也在站内看看这个千年古都的众生相。日本是一个轨道上的国家,正如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一样。行走日本,如果你不把地铁,JR,新干线,近铁,京坂,坂急,还有公交,来来回回换乘捣腾个遍,就不算真正来过日本。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像这个国家的人们喜欢和习惯的那样去生活几天。美国人追求车轮上的生活,是因为那个年头压抑久了的人性渴求自由,于是成就了世界上思想和制度最自由的国家。日本人秉承着很多传统的东方文化,严谨隐忍内敛刻板,对于时间的遵守是一件必备而重要的美德(国人早已经迟到半小时不算事儿了)。很难说是这种个性造就了铁路文化,还是铁路文化加剧了分秒必争的时刻表。很多日本人随身带个小本子,里面夹了几张各种列车时刻表,上车会看很无聊的口袋书,大概仅仅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看手机(国人大概是90%看手机)。有人列举了日本和中国乘车的若干个不同习惯,第一点就是日本不需要安检!


(站在京都站的顶层平台往下看,觉得这个未来城市好像应该可以变形)


(远方,就是你的旅程,粗发)


【二】岚山地区

有人说,比起赏樱,京都更适合赏枫。这句话,基本是说岚山,而岚山景区正是京都最大的景区,其中山水怡人、寺庙众多。京都五大禅寺之一的龙寺是其核心景点,龙寺北门在山上,正门(东门)在山下,有了这个落差则景观更加错落有致,春花秋叶因此都离不开龙寺的参与。从我个人的两次游览经验来看,龙寺的樱花季好过红叶季。

龙寺的垂枝樱】

【在秋季,垂枝樱花叶凋落,沦为红叶的陪衬】

龙寺是一年四季都很有逛头的寺院,寺内的建筑繁多,包括东西向主轴线上的法堂殿、大方丈殿及曹源池庭园,轴线以南的禅堂、友云庵、龙门亭,和轴线以北的祥云阁、多宝殿、百花苑等。著名的岚山竹林位于寺院的北面,如果先走竹林小径可以从寺院的北门进入,先看庭院再看禅堂。

岚山竹林小径】


龙寺的禅堂】

龙寺的庭院有半米长的锦鲤鱼】

常寂光寺是著名的红叶观赏地,虽然在春季多少也有樱花,却不成规模。秋季的常寂光寺,色彩斑斓,曲径通幽,寺中的苔类植物繁茂,竟然不输给西芳寺,是一个非常富有禅意的寺庙,值得推荐。

大河内山庄是一处私人园林,或许票价不受政府限制,常寂光寺才收400,大河内收1000。刚想扭头就走,忽然意识到才50人民币,国内估计什么狗屁景点也都要个50了。京都名所众多,有的是禅寺,有的是庭院,大河内居然还有山景,几十米的一个山丘却能看这么远,彩林错落有致,异彩纷呈。最后赠送一碗抹茶和一块菓子,这菓子简直只有奶糖大小,日本人处处精细,能做得小的一定不做大。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嵯峨野小火车,这几乎是一项初来岚山之必游,而其售票更是在关西机场就有,以致于我们买现场票的,只能买到站票。火车线和JR岚山线的交通列车是在同一条线路上的两根轨道,位于JR龟山线岚山嵯峨站到马崛站之间。这段线路途经岚山保津峡,可以从高处俯瞰保津峡峡谷,以及远眺对岸山坡上的春花秋叶。有人对此的建议是单程乘坐小火车,返程乘坐保津峡游船从下面往上看,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我没实际体验过,因为那天乘船实在太冷了,返程选择了JR列车从马崛站直接回城去了。


【三】金阁寺地区

金阁寺学名鹿苑寺,这里并没有地铁线路到达,从京都站或者四条前往需要乘坐公交车,从岚山到金阁寺地区,最便捷的是岚山电铁。岚山电铁的起点站是岚山,这一站或许也是最有特色的火车站之一,名曰”友禅の光林”的600根灯柱带着日本和服的色彩元素,照亮着车站。



岚电的乘坐方式和地铁不同,票子不是跟站台闸机的,是跟车辆的。后门上车取票,前门下车根据自己上车站和对应的“运赁”(车费)缴纳资费,同样的乘车模式还有睿山电铁。这个付费模式给中国人会有很多的空子可钻,但日本人在这种事情上的国民素质,是真正把自己看做是国家主人的。


岚山电铁的鸣泷至宇多野站,是日本几条著名的樱花隧道之一,也是名气最大的。樱花树开满轨道两侧的山坡,遇有阳光和微风的天气,乘坐很少人的有轨电车,从樱花隧道中穿过,感受穿透树林的耀眼光线,看着花瓣徐徐飘零,恍若时空逆转的穿越。同样在秋天,睿山电铁的市原至二濑站,也是著名的红叶隧道。睿山电铁还有部分车辆是专为观景而设,有面向外侧的景观座位,还有45度斜侧向上的车窗。每当春花秋叶的时节,就有很多游客拿着地图和介绍手册,络绎不绝前来赏景,想坐到人很少的车辆,还是有些难度。


金阁寺是京都五大禅寺之一,学名鹿苑寺,由于外贴金箔而得名金阁寺。另外京都有一所银阁寺,原名慈照寺,外表朴素不贴银箔,却不知道为何得名银阁寺。金阁寺在春天并无樱花,在秋天可赏红叶。但无论是否红叶季,金阁寺永远排名京都景点人气前三位。我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玩《和风物语》时,造那个金阁寺很贵的,而且是著名地标。不知道是游戏推动了旅游,还是旅游推动了游戏。



岚电在 金阁寺地区停站 仁和寺,这里是另一所欣赏樱花的禅寺,里面种有御室樱和八重樱,是皇家御所,气派非同一般。所谓御室樱,其实是许多樱花品总的总称,包含有明、车返、郁金等十几种里樱。最大的特色就是从根部,大约离地2、30公分起,就开始长出樱花来,不像其他的樱花,多长在枝头根梢,也因此,御室樱若盛开,是从头到脚,长满白、粉红的樱花,非常茂密。初春的 仁和寺,有京洛最后花见的称号,平均比京都市内的花期晚十天至二星期,简单来说, 清水寺花落时,正是 仁和寺的盛开期。

仁和寺不远的地方有一所龙安寺,寺院不大,以一套著名的枯山水得名,其中最著名的是矿石寺院,不见一点泥土,由圆形和椭圆形的小石子铺成,其上摆有十五块岩石,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会有一块矿石隐藏。龙安寺庭园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此外别无一物,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四】西芳寺

日本人民俗保守严谨,部分景点依然秉承着预约才能进场游览的习俗。但除了几个皇宫之外,也只有西芳寺是这样的了。你需要用日本的明信片,日本的地址(海外游客就用预订好的旅馆地址),给他们寄明信片预约,然后他们会给你回函并注明日期、时间。你在这个时间必须去报道,然后支付3000日元的参拜费才能入场参观。这个参观并非普通意义的观光,更类似一种禅修活动,你要参加寺里一项经典项目,抄写《波若波罗密心经》,然后才可以去参观他们的庭院。

西芳寺也称苔寺,就为着那一抹碧绿的苔类地衣植物。虽然西芳寺并不是一个摄影的圣地,照片不一定那么出彩,而且规模之小和费用之高,给崇尚“性价比”的驴友而言很难得到好评,它依然有特色和魔力让很多喜爱日本文化的旅人把它列为日本寺庙庭院文化的第一位。我不是很建议中国游客前往,我觉得彼此不同的东西太多,急性子的国人容易破坏他们慢悠悠的静谧。不肯等,不耐心,不动笔,爱表达,这些平时不算大毛病的小瑕疵,带到这里来的话,还是不合时宜的。至少你得盘腿甚至跪着,用毛笔临摹一遍波若波罗密心经,这是这个寺庙的传统仪式,游客必须参加,同时也会得到他们方丈的赐福。



【五】清水寺地区

清水寺是京都五大禅寺之一,也是京都著名景点前三位,属于东山地区。由于东山地区太丰富,用一个节选的篇幅无法表达,用一个整天的时间亦不足以走遍,我把东山地区分为三个部分来写,清水寺地区、南禅寺地区,以及从祗园到高濑川的市井风貌。


清水寺地区包括最著名的也是游客最多的 清水寺、高台寺、 知恩院,这三大著名寺庙,以及京都第一公园, 圆山公园,其地位相当于东京的 和大阪的 公园。 清水寺和高台寺之间,是狭窄的街市,售卖京都的特色商品以及茶点餐饮铺子,沿街的店铺说不准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狭窄的街市,依山而建,有一定的坡度, 清水寺这边高一些,高台寺这边矮一些,高度差营造了很好的观光视角,而这些叫做二年坂、 三年坂、石屏小路的路名,也因此成为游人喜闻乐见的观光小径。


以免费开放的圆山公园为核心的区域是京都旅游最火爆的地方,大家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营造热点,招揽生意。这片区域,既是樱花旺地,也是红枫旺地,既可白日欣赏,亦有夜间灯景。花季的东山,是适合的,也是不适合的,喜欢人文的在这个季节可以观看日本昨天和今天的众生相,真的艺妓虽已见不得了,假的艺妓却常常行走在街市,保留着这份古典的印象。


最近的交通站,一处是北面的地铁东西线东山站,一处是西南角的JR京阪本线的清水五条站,这两个站徒步走走也要半个小时,观光区域确实很大。

清水寺游人如织,所以我只有拍了一下外围。


圆山公园是京都本地市民喜爱的赶集场所,樱花季在树下铺就一张草席,坐着一天赏花谈天。很多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他们没有见过太多外面的世界,日本传统文化的精致内敛含蓄敏感却是深入骨髓的。就拿他们吃饭时候,一根串儿可以就下三杯酒的那种态势,铺张草席围坐在樱花树下,眼望随风飘逝的樱花雨,感叹人生的短浅,还是颇为入情入理。别说他们矫情,真不是装的,那种情怀,不是我等点三文鱼可以六份八份要的大陆旅人能真切感受的。

高台寺我终于还是没去,虽然这里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枫叶都一样出色,但两次都是在我看花和看叶都差不多有点看腻的时候前来,遥望人群便是望而却步。知恩院的梯级很高,远远望见壮观的大山门,或许这就是知恩院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了。


而我所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却是在那些极具古典色彩的狭窄街道了,我始终觉得这才最有日本的味道,也有古代中国的味道。而沿街很多小物件,不像中国的“古镇景区”那样,每个景区的纪念品都千篇一律,人家至少是“不一样的”。






【六】南禅寺地区

从地图上看,南禅寺的那片绿色和知恩院的那片绿色靠得很近,南禅寺地区也被称为京都东山文化核心区。相对清水寺地区而言,游客少一些,文化浓一些。


由于 知恩院的正门在西南角, 南禅寺的正门和 知恩院的正门还是比较远的,一般我也比较建议大家把这两个部分放在两天的行程中。


南禅寺地区的主要景点有 南禅寺、永观堂、 平安神宫、 东山慈照寺、 ,以及樱花季才异常火爆的蹴上倾斜铁道。这个倾斜铁道,原本并不是一个景点,是和周围的 琵琶湖疏水(疏水的意思是小 运河)构成一条从 琵琶湖到京都市中心的交通运输补给体系,建于明治维新时期。现在已经废弃,但铁轨沿线种植了数百棵染井吉野的樱花,在春季是比岚电沿线的樱花隧道更加美丽的铁道樱花拍摄点,想去还得赶早,基本上七点钟以后就拍不到静谧的气氛。



南禅寺是一个开放的寺院,在园内观光是不收取门票的,登上门楼需要一个门票,参观南禅院需要一个门票,费用都不贵,但我看到大量的团队客看到卖票就转身走人,毕竟不花钱也算到过 南禅寺了,何必花钱呢。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买门票的南禅院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沉淀的小庭院,真心容纳不了这些团队客。


南禅院,早在时代就是天皇的离宫。小院儿以一个水池为中心,是最高级别的池泉庭。从几十米高的依山大树到几毫米高的苔藓植物,植物都是依层级错落有致地排布的。水池中心构建的湖心岛给你绕道背后也有景观。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建材,你都可以看到恰如其分地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主材不突兀,辅材不多余,这是对精致的生动解读。雨势不小,坐等看看。移步换景,十米不同。在里面坐的人,“拍人”的也比较少,懂得看景,还懂得“坐着啥也不干”。旅游团认为这是效率最低的事情,我觉得不是,这是完全不讲效率的事情。


(错落有致的池泉庭)

(红枫与银杏争艳)

(从南禅寺走往永观堂的通道铺满了被雨水打落的红枫)

京都第一赏枫圣地叫做永观堂禅林寺,由于红叶太过有名,也被称为红叶永观堂。永观堂最有名的是夜枫,在旅游评价中也被评为夜枫之皇,排在清水寺,东福寺,等之前。排队的人去赏枫,我只是去看看排队的人而已。院外的枫叶也打上了灯光,我就看看这些,也觉得不错了。

(并不常见的羽毛枫)

下面两张夜枫



让我们穿越到樱花季,再看一眼春天的 平安神宫。 平安神宫是京都著名神社中历史比较短的。1895年为了纪念桓武天皇迁都到京都1100周年而创建。 平安神宫既是为了继承1000多年兴隆华丽的京都传给后世,又为了表达人们专心致力于复兴京都的夙愿而展开了巨大的建设工程。 平安神宫是作为新京都的像征成为京都人的精神支柱,使人感到这是历史悠久的神社所没有的精神力量。在 平安神宫和 南禅寺之间有一路水道,我推测应该是 琵琶湖疏水的一部分。这段水道在樱花季有游船赏樱,别有一番情趣。


【七】从祗园到高濑川

京都东、西、北三面是山,中间是鸭川和桂川两大河流,鸭川偏东,自北向南流;桂川偏西,自西北向东南流。鸭桂两川在中南部合流,因桂川水系更大,故汇流后统一称为桂川。但京都文化的核心区,却都在鸭川沿线,鸭川的北部又是由两条河流成Y型交汇而成,大的是鸭川,小的是高野川,两河交汇后统称鸭川,而交汇的地方叫做下鸭神社,和上游的一起,都是京都17处世界遗产之列。

真正属于京都的很多故事都是围绕着鸭川展开,沿着鸭川的一条大路叫河源町,南北向的主干道。在河源町的东面是祗园,西面是高濑川。高濑川是鸭川的附属河道,两岸有很多木结构居酒屋,所以这条高濑川旁边的窄路也叫木屋町通。

两次去祗园都是在晚上,第一次是樱花季节的时候,乘地铁到了三条站,然后出来毫无方向地乱逛,只知道是往南走,或许看得到花见小路,或者是走到祗园。在一个路口,忽然看到几棵极大的樱花树,对面是一个牛排馆,亮着温暖的灯光。那是我到京都的第一天,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棵的樱花树,然后也瞬间有了那种赏樱的感觉。边上遇见一队摄影师,给新人拍婚纱,听到口音才发现,又是中国人。


走过那家牛排馆,过去一条小街,满满的樱花树,小街侧边是一条溪流,潺潺流水声。及至走到路的尽头,才知道这条路是樱花季著名的 白川南通。在 白川南通的尽头,有一座很小的小 石桥,叫做巽桥,在这里可以拍河面、夜樱和古老的房子。巽桥这里有一条斜出去的路,叫做 新桥通,是用石板铺的路,两边的屋子都是老式的,行人稀少,走在这里,才恍然有穿越隔世的感觉。


第二次再来祗园,已经没有了花,而这里,秋季也没有叶。下了一天的雨,人从红叶永观堂的门口掠过,看到雨中的人山人海,便没了再拍红叶的心境。夜里,从食肆出来,雨竟然停了,路上的反光展现出另一片华美的世界。我忽然想到了去新桥通寻找一下昔日的感觉。我要那片青石的路面。




夜里九点多,再次在巽桥徘徊,这天的 白川南通已经很少的游客,本地人在这个点却是吃饭的高峰。有两条街满是灯红酒绿,小巷深深,并不知道里面是玩的些什么。迷离的街景,应酬的人群,店门口客人和老板娘相对鞠躬,偶有艳抹浓妆的艺妓匆匆走过。巽桥那边很古典,祗园这边很新潮,出了祗园便是四条通,蓦然就没了京都的感受,恍然便是东京。


四条通基本就是上海的南京西路, 大丸百货,丸井百货, 高岛屋,四条通和河 源町的交口是非常大的商业中心,旁边也有 鸭川的景观,阪急电车沿着河 源町开。这个密集的商业区沿着四条通延伸几个街区,一直到乌丸通的路口,这里是京都地铁东西线和乌丸线的换乘站,叫做四条乌丸(Shijo Kamasura)。在京都的日子里,游走在各个景点之间,几乎每天都要路过这里,感受当代京都的快节奏。





鸭川的枯水季的水是很浅的,河漫滩修得很扎实,就是人行道 】

从文化角度看,鸭川是京都的母亲河,但雨季的时候水势汹涌,难以正常漕运,于是便有了人工开凿的运河高濑川。这条很浅的运河只能承载吃水很浅的高濑舟,依托于漕运的繁忙,川边兀自往河床打了很多木桩,建造了木屋吊脚楼(现在也改建成了楼房),河边的路因此得名木屋町通。日本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也都种满了樱花,高濑川的夜樱便是极美的。

【河叫高濑川,河边的路叫木屋町通,这里的夜樱极美】


很多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都是植根于草根民间。探访京都旧日的足迹,我也打算漫步于鸭川和高濑川之间去寻找。上午迎着阳光走在四条通,熙熙攘攘,拐头就钻进一个小巷,空空荡荡。阳光从一边的屋顶斜射下来,照着还有一边的墙,红红的灯笼照得透明。小巷只有两米多宽,若是两个大胖子错身而过,或许都有些困难。沿街很多门面,或许又是民居,又是店铺,典型的日式居酒屋应该就是这样。和中国很多地方一样,小巷的天空总是漫天如蛛网的电线,但有时又会觉得这些电线颇有怀旧的色彩。完全误打误撞,我找到了我心念已久的京都氛围,回首四条通的街口,川流不息的汽车和人流,仿佛另一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拐弯往里进来的。我看到了悬于街口的路牌—“先斗町”。


先斗町和四条通,几乎就是互不相通的两个平行世界】

【强烈的光影对比,仿佛时空穿梭】

【艺妓一般只有晚上才看得到,白天看到很多根本就是游客,但我分不出来】

晚上的先斗町,我这次来不及看,但下次一定要来看,参见词条【先斗町(ぽんとちょう)】是京都市中京区鸭川和木屋町通之间的花街。原本是鸭川的沙洲,江户时代初期,因护岸工事埋立,称作新河原町通。之后发展成茶屋、旅笼等林立的繁华街,公许艺妓营业后,成为有名的花街。位在三条通到四条通、鸭川和木屋町通之间的南北走向的石叠小路。除了花街特有的商业形态以外,尚有一般饮食店。东侧的店面对鸭川,设有纳凉床的饮食店很多。先斗町歌舞练场位在北端。


【八】古都奈良

京都和奈良,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古都,京都时间最长,基本在8世纪到19世纪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日本的首都,称作平安京。而在此之前,6世纪的首都,设在京都以南不远的奈良,那时候称作平城京,而在迁都平安京以后,奈良也就被称为南都。所以,京都跨越了古代到近代,而奈良比京都更称得上古都。

迁都京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唐朝后期,所以奈良更多保存了唐代中国的建筑风格,而京都的建设更多是在北宋时期,整体的建筑风格也就更多地像了宋朝。奈良的很多大型寺院,都是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已经建成和留存至今的。奈良七大寺,也称南都七大寺,大安寺、元兴寺、、、东大寺、西大寺、法隆寺,多数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升列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是日本第一处世界遗产古迹,又名为斑鸠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始建于607年,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是圣德宗的本山。


东大寺, 兴福寺, 药师寺相隔较近,处于奈良市中心的 奈良公园范围内。 东大寺又称大 华严寺,金色光明四大天王 护国寺,其中的 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游客在奈良游览的中心是 奈良公园,而最大的看点是奈良鹿。 奈良公园现有1200多头鹿生活在这里,这些鹿大多温顺而讨人喜欢,成群嬉戏于公园里的鹿,因与 春日大社流传的白鹿传说有关而受到保护,且被指定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动物。在 奈良公园附近的大街小巷都有出售“鹿仙贝”,100日元一把,是鹿的最爱,也是游客的最爱。在日本,SANBEI(音译为仙贝)是一种烤制松脆的米饼干,制作时候添加各种口味,有的包上紫菜,有的加入芝士或花生酱,人人爱吃;至于不加任何口味的,淡的,便是“鹿仙贝”,鹿们其实和人吃一样的东西。



奈良公园小小的范围内,有好几座神社,最著名的是春日大社。在日本,每个神社所祈愿保佑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甚至腰疼和腿疼,都是去不同的社敬拜。春日大社应该是求风调雨顺的,稻荷大社应该是求五谷丰登的,其实本质都一样,却也会有不同的侧重。至于祈愿这种事情,多求一路大神,也总是无错,我看到春日大社的祈愿架子挂着“股市赚大钱“的祈愿牌子。


奈良位于大阪城的正东方,位于京都市的正南方,和大阪京都的距离都一样。从行政区划来看,奈良是的首府,和京都没有关系,但是距离近,文化近,非但是不容错过,而且实实在在应该多花几天时间来仔细研读这个地方。从京都乘坐JR或者Kintetsu(近铁)都可以非常方便地花1个小时车程到达奈良,而火车站就有非常好的旅馆。奈良的物价比京都便宜,适合游览时间2-3天。


【九】伏见稻荷大社

在前往奈良的火车上,邻座一对母女是前往Uji游玩的,我们基本语言不通地交流了一会儿,然后第三站她们就下了。我查了一下地图,Uji叫“宇治”,那里有一个著名寺庙叫做平等院,主殿凤凰台,其凤凰图案出现在当前使用的万元日币的背面。凤凰堂也是每年5月份看紫藤的最佳所在。而JR奈良线沿途古迹众多,著名的东福寺和伏见稻荷大社,都在这条线的沿途。

电车上,几乎所有的车厢位置都有广告,但并非所有的广告都是商业广告,也有很多公益广告。红叶季,你也会看到那些广告告诉你,哪里去看红叶,一张地图标注很多观赏地。而大幅海报宣传的红叶景区,我见到的主要是三个,东福寺、红叶永观堂、睿山电铁的红叶隧道。我在之前的岚山一节中写到过睿电沿线,也在南禅寺一节中写到过永观堂,后者果然是游客如麻。


东福寺离京都站很近,JR奈良线一站路就到,所以就算是走过去,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靠近 东福寺的各个路口,都有交警维持秩序,从穿着和年龄来看,我觉得应该是 东福寺片区的民警。年龄都很大,头发都已经花白了,每一个动作都很到位,从举手投足看得出他们的爱岗敬业。路人也都很服从他们的指挥,无论是汽车,还是行人。我很想给两位老警察拍一张清晰的工作照,结果挤在人群中被他们指挥着走走走,都没拍成。


东福寺的方丈堂)


(著名的通天廊桥)

东福寺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叫做通天桥,那是一座古典的木质廊桥,站在廊桥上起伏山峦的红叶尽收眼底。至于有人觉得这里的氛围有多浪漫,那只能先看看桥上的人数再下定论了。就风光照片而言,或许摄影师都是骗人的,拥挤的氛围里拍得出没人的照片,普通的景色里拍得出唯美的效果。东福寺的大殿在平地的广场上,而园林构建在一座小山上,红叶的表达是立体的,因而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赏叶胜地。


(通天桥的景观是多层和多彩的,远处人好多)


(这两身和服,很配环境,看着有隐身的效果)


(多彩的层次还是在东福寺得到了良好的展现)


(继续拍青石和地苔)


( ,里面有位大和尚)




(建筑都隐藏于茂密的树林中,这是很喜欢的日本的感觉)

JR奈良线的东福寺站继续向南过一站,叫做“伏见”,这里有着京都第一景点,伏见稻荷大社。这个景点以鸟居这种建筑形式而闻名,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主要用以区分神域与人类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种结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门”。在,我见过几次这种门,有的还建在的水里,而伏见稻荷是以鸟居闻名而排位最高的日本神社。在这个神社中,有人许愿就敬献一座鸟居,使得门前有许多鸟居排列成一个长长的甬道,被称为“千本鸟居”。


稻荷是保佑商业繁荣五谷丰收的农业之神,稻荷神有两个随从,是白色的狐狸,所以在稻荷大社里狐狸被视为神明的使者,这里有很多狐狸的雕像,还有狐狸脸状的许愿牌。稻荷神社是日本数量最多的神社,日本全国有三万多家稻荷神社,而这里是所有稻荷大社的总本社。

伏见稻荷景区很大,樱花和红叶自然是有,但并不以此见长。无论春花秋叶季,这里的游客游客总量一直是最大的,也因为景区容量大,并不显得非常拥挤。比较让人惊讶的是,高居京都景点冠军之位的伏见稻荷大社是免费参观的,进门是大殿,然后是千本鸟居的长廊,走大概30分钟上半山,继续向上攀登稻荷山,可以看到更多风景和各种小小的神社。



(稻荷山顶神社的一个猫,堂而皇之和游客用同一个水池喝水)


(稻荷大社外的一个街角,有一家著名的鳗鱼饭料理,名字读不出,但人气鼎沸,每天排队。据说早年这里是丰成秀吉的食堂。)


回家时的天空。看到很多屋顶上撑起的老式电视天线,晚霞映着夕阳余晖,比起不夜城的白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韵味便又荡漾开来。能有见得到云彩的天,城市便依然是宜居的城市,高楼大厦也就不觉得讨厌了。


【十】醍醐寺


醍醐寺是京都十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离市区稍远,乘坐地铁东西线,醍醐站下车,然后步行20分钟才能到达。平日的 醍醐寺很清静,游人稀少,虽然 醍醐寺三宝院、五重塔、观音堂都是国宝,灵宝馆也是一个珍藏有非常多国宝的小型博物馆,但属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也或许, 醍醐寺的门票比一些别的寺院要贵一些,三个馆藏院落的联票是1500日元,上醍醐山再要买上山票600日元,几乎是 西芳寺以下最贵的票价了,使得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并不买账。

坦白的说,我来了醍醐寺两次,第一次参观了三个院落,第二次就去了醍醐寺主寺部分,觉得完全的值回票价。醍醐寺的三个院落,是指醍醐寺主寺部分,包括五重塔和观音堂;三宝院部分的庭院文化,以及灵宝馆部分的博物馆。三个部分可以单独买票,分别都是600日元,买两个是1000,三个是1500。当你来第二次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



樱花季的那天,初进 醍醐寺便是人山人海,这里的樱花确实闻名遐迩,论八重樱,属醍醐和仁和两大寺院的八重樱最为蓬勃;论垂枝樱,又属醍醐和天龙两大寺院的垂枝樱最为苍劲;加之又有醍醐山的樱花,让人颇为联想 岚山和 吉野山。我不想用排名去给 醍醐寺定位,上面的叙述已经代表了我的态度。

(垂枝樱是这样的)

(八重樱是这样的)


(山樱花是这样的)

我们先进的是三宝院,人山人海中,三棵树龄足有数百年的,参天挺拔的垂枝樱遮天蔽日,满树银花,犹如佛祖俯瞰苍生,聆听人间靡靡之音。三宝院的庭院是由丰成秀吉亲自设计,也是一个极其高深的历史所在,正堂进了以后便不能允许拍照,很多建筑设计、装潢摆设、墙纸绘画,都是不可移动文物,述说着古代发生的种种故事。我们不懂的人,没法细看,也看不懂,只知道人多,便匆匆逃出到院落里拍摄大树。

(三宝院百年巨树)

伽蓝,来自梵语,意为僧房、寺院,是醍醐寺主寺部分,含国宝五重塔和观音堂。其观音堂曾经在2008年被雷击失火而焚毁,后重建。在主殿继续往里走,就是醍醐山的方向。我两次都未上山,但欣赏的重心恰恰就在山下的那处池泉庭。春天的时候,这里的樱花比较早,是不是美丽我已不得而知,至少在我看到的时候,已经开始衰败;秋季的时候,却是炫目,那份色彩最终让这里成为我最喜欢的一处池泉庭。而春花秋叶综合评分的冠军因此留在了醍醐寺。


(五重塔)


(观音堂)


灵宝馆的看点,平时是看馆藏珍玩,花季却更增添了园内的几百株各色樱花,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尤以几株锦绣花球的八重樱最为精彩,默默地诠释着花团锦簇的姿态。八重樱既是多重的花瓣,又是多重的花序(每个花序都有数十朵花组成一个球),像绣球一般沉甸甸地挂在垂枝上。八重樱远看是那么不像樱花(像是绣球花),近看才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单朵的樱花也是如此精彩。


(八重樱)

秋季我在一个网站的标题图上看到了一组醍醐寺的照片,瞬间把我带回春天那个樱花凋败的池泉庭。我一直以为,赏樱之处不看叶,春季精彩的场所,未必适合秋季观赏。可醍醐寺展现着一个特例,这份惊叹,让我再次走进醍醐寺的伽蓝,静静伫立在醍醐山下,围着最美的池泉庭,一圈一圈走下来。那份美,无以言表,用摄影去表达,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2015年在京都的回忆,在今天准备告一段落,也是因为我必然还会再去京都的缘故。在京都的游客中,去三次的比去两次的多,去两次的比去一次的多,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游客都去过5次以上。这虽然包括着日本本国国民,但对于海外旅者,京都对他们的吸引力远大于其他地方。


欢迎关注水瓶猫的个人旅行微信号《猫在旅途》